Monday, September 26, 2011

半熟

一位餐飲行業的朋友告訴我, 客人經常不滿的食物就是 "半熟".

半熟太陽蛋, 半熟牛排,

無論客人還是厨師, 都無法完全準確地表達心中的準則.

要談半熟的人, 不要誤以為是恐怖的菜色 "煲仔飯"

而是我們都經歷過的青少年時代.



公民教育的重點, 就是權利和義務.

但在 "半熟" 的前提下, 就要分開考慮.  例如:
教導 - 包括強制教育, 犯罪時負較輕的刑責.
由監護人代理 - 為免經驗不夠而錯下決定, 未成年時不得投票, 結婚等.

矛盾的是, 青少年卻是未來的接班人.

如果過份的分隔處理, 就跟被放入象牙塔, 與世隔絕沒有分別.



談到這裏, 學生又再次搬出 "多增加教育", "培養價值觀" 的罐頭答案,

內容空洞, 單靠背誦, 就是致命傷.

要說教育, 就要針對性處理.



可行的建議:
針對毆打傷人, 不妨建議增加流行的拳術訓練,

既可以讓旺盛的精力得到正確的宣洩,

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時感受到被打的痛, 學懂不能持強凌弱.


解答時多想一步, 就可以令意見變得更實在.

Sunday, September 18, 2011

令人覺得老生常談的事 - 青少年的自尊

本來今次打算簡單地以自尊兩字為題, 但我也覺得太老了.

這樣的話題只要一開始, 好學生都只會用一大堆罐頭答案作回應.

誰也看得出: 小和尚唸經, 多而無心.

但如果切身處地去想, 平凡處又有另一番天地.



自尊就是個人的自我肯定, 來源就是自信.

書本的解說, 就是自尊會影響到學習, 人際關係, 情緒, 抱負...(下略大概一千字)

馬上行動, 以能夠接觸的層面來一次逐個擊破.


你可曾試過, 在某段時間頭頭碰着黑?

甚至曾經用盡心思, 去做好某某事情, 結果強差人意, 適得其反?



我算你是個一等硬漢, 再正面的人, 都會一時間變得垂頭喪氣.  這就是情緒.

"你敢挑戰高峰嗎?"

正常的反應都會說: "先讓我一個人靜靜, 待重要的事處理好, 再考慮以後吧!"

當你認為這是合情合理的答話, 自信已經影響到你的學習, 影響到你的抱負.



幾個合得來的朋友, 經常一起比試球技,

但最近自己的進度停滯不前, 由原來的 "球王", 變成了 "炮灰"

再被挑戰時, 或者你都會說: "我想暫時休息一下"

==> 這就是影響到人際關係.

既然意識到重要性, 終於學懂問問題了, 怎樣去面對解決呢?



當知道這是每個人的本能反應時, 你已經開始能夠跳出框框.

直接的解決方法, 就是透過調整目標,

分層次去完成, 重建自信.

又高又直的樓梯令人感到疲累的時候, 不妨選擇另一條有分段的, 較平坦的.

可能要比原來花較多時間, 但重整旗鼓總比愁眉苦面好.

加上適當的方向和學習方法, 多一次經驗又何妨?

Saturday, September 10, 2011

全球化 - 恐怖主義

911事件, 轉眼已經是十年.

既然要談全球化文化衝突, 911恐怖襲擊就是一個必然要談的話題.

事件的表面陳述: 阿爾蓋達組織, 協持民航客機, 撞擊美國世貿中心.

直接的推論:
1. 伊斯蘭教和恐佈主義深厚淵源
2. 發動聖戰就是襲擊平民.
真可惜, 這樣推論錯誤百出.

恐佈主義的定義
恐怖主義是指對各國政府, 公眾和個人使用令人莫測的暴力, 訛詐或威脅, 以達到某種特定目的的政治手段.
<<大英百科全書>>

恐佈主義的來源並非來自伊斯蘭教,

相反是來自西方, 最初出現於法國大革命後的雅各賓派 (Jacobin),

當時採取極其嚴酷的鎮壓措施, 史稱 "恐怖統治" (Terreur)

而以後曾出現過的恐佈活動更在不同地方出現.
a. 愛爾蘭獨立運動
b. 阿爾及利亞反法國殖民運動
c. 車臣(俄羅斯)獨立運動
d. 斯里蘭卡猛虎遊擊隊
e. 中國東突彊獨運動
f. 美國反新移民的3K黨
看來, 世界各地, 不同原因的都有.

聖戰
聖戰是指 "奮鬥", "努力", "運用最大限度的力量, 氣力, 努及能力對付不被認可的事物"

在伊斯蘭法學, 軍事上聖戰常指對非穆斯林採取的軍事行動, 以保衞及捍衞伊斯蘭為目的.

視為被壓逼下的最後選擇, 但戰爭方式則受許多道德條件的約束.

看來, 聖戰和襲擊平民的關係微乎其微.

全球化和恐怖主義事件的關係
由於全球化縮短了不同地域分隔, 無形中, 增加不同的民族的接觸機會.

但亦須明白, 當中的磨擦和衝突不一定能夠同步減少.

而經濟全球化所造成的結構性失業, 國際性的貧富懸殊,

反而會將種族歧見, 文化衝突放大.

全球合作反恐的具體措施
1. 簽署反恐怖條約
例子: 上海與其餘五地簽訂 <<打擊恐怖主義, 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
2. 成立跨國反恐中心
例子: 東盟和南方共同巿場分別與國合組反恐中心.
3. 交換反恐資訊
4. 加強各國出入境的檢查
5. 經濟制裁
6. 發動反恐戰爭
7. 跨境拘捕跨國恐怖主義者

今次談到這裏, 就在紀念日的前夕, 在此為死難者致哀.

Friday, September 2, 2011

炙手可熱的話題 - 香港居留權

在香港有關種族的爭論, 主要有兩個:
1. 在港南亞裔居民受歧視.
2. 外傭居港權

停一停, 內地到港新移民不能列入以上範疇.

因為內地和特區同屬一國, 而且源出儒家文化,

不能當作全球化, 國際間文化衝突.



在港的南亞裔居民, 多為港英時期已開始居留.

當時殖民地政府屬下的尼泊爾僱傭兵 (啹喀兵, Gurga),

子弟在港接受英文, 法文教育.

課程不設中文, 與香港主流教育完全不同.

所以曾出現過借不懂閱讀中文為由, 拒絕聘用的問題.



至於較近期的外傭居港權問題, 主流傳媒多報導以下的思維方向,

 "以香港利益為依歸, 如果必要時,

不惜透過人大釋法 (一種破壞香港法治的方式), 也要阻止批准."

而拒絕的原因, 較合理的有以下幾個:
1. 外傭居港會增加對香港的福利負擔;
2. 失業率上升;
3. 罪案率上升;
4. 香港環境已經非常擠逼, 不應繼續增加.



但是, 較少提到批准居港權在法律上的可行性.

細想一下, 當作是專業移民,

按照國際移民慣例, 申請者需要以家庭為單位.

如果家傭連同在海外的家人一同移居香港, 相信現時提供住宿的僱主多會拒絕.

從這一點出發, 不妨再逐一拆解一下,
1. 在家傭的協助下, 香港婦女可以上班領薪水, 減少照顧家庭的時間.
經濟上香港沒有受損, 反而得益.

2. 專業移民多要求申請人證明在港被僱用,
如果現時僱主不留住宿, 外傭就要另轉行業, 還有那裏可獲得僱用證明?

3. 現時外籍家傭罪案率不算高, 不如計算一下,
加上居留權後, 罪案就會增加?

4. 香港的出生率全球最低, 相反來說, 我們要想辦法增加勞動力才行.


這個新聞論題, 該還有更新的進展.

還看以後討論和報導, 有沒有進一步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