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8, 2011

讀歷史

讀歷史故事是一件快樂的事, 有如看一本長篇小說, 有高有低.

年輕時, 會按照自己的喜惡來分辨歷史人物的善惡.

曹操是一代奸雄, 劉備受壓制...等等. 

每當讀到曹操赤壁大挫一事, 心裏都會想說句: "該死"



隨着成長, 對歷史的認識深入了, 增加了新的看法.

發現原來人的行為, 在某程度上總會有迹可尋.

一些看來已有定案的事, 細看因由, 往往找出裡面有新的理解.

就以赤壁火燒連環船為例, 新的考證是一場由燃燒瘟疫物品而發的一場的大火,

並非周瑜黃蓋的殺敵功勞 -
連孫權的書信也不認為赤壁大戰是一場功績.

勝利者都不敢吹噓, 我們旁觀者, 應不應該懷疑一下?



如此類推, 特別是近代史, 目前研究的學者都依然在搜集各式各樣的資料.

而且相信大量的相關證明或回憶錄都有待發現和發表.

是非善惡, 要等待所有資料齊全才可以確認, 妄下結論是粗疏的行為.

Saturday, May 21, 2011

宗主國保護殖民地事件簿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 西方列強就開始開拓殖民地.

部份海權國更從殖民地貿易中獲得龐大利益, 成為強國.

問題出來了:
在二次大戰期間, 為甚麼英國不多派兵員到香港, 抵抗日本侵略呢?

讓我們從宗主國的立場出發去細看內容.


紅色部份屬於英國1921年的海外屬地


我們可以看出, 當時以日不落帝國之稱的英國, 擁有大量屬地的壯觀場面.

略為分類一下:
1. 能夠直接取得資源, 加以剝削 - 印度, 南非, 加拿大, 澳洲
2. 戰略性軍事基地: 直布羅陀, 馬爾他, 埃及
3. 以港口性質, 為進入下一目標的踏腳石: 香港, 新加坡
不難看出, 香港新加坡都屬於進侵中國大陸的跳板, 僅此而已.


日本侵華時發行的軍票


日本侵華時期, 正屬於世界經濟大蕭條, 英國內部困難重重.

即使納粹德國就在英國本土門前肆虐, 英國政府也只能採取姑息政策. (Appeasement Policy).

而在香港淪陷的1942年, 英國本土更被德國空軍空襲.

就算英國把香港看得再重, 也不可能放棄本土防衛, 去保護千里之外的屬土.


福克蘭群島位於阿根廷東部


最後的問題, 英國從來都不出兵保護海外殖民地嗎?

答案又不是, 1982年3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之間的為爭奪福克蘭群島(阿根廷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一場戰爭。

英國, 阿根廷這一次外交決裂, 就往往成為世界盃足球賽的插曲.

以足球代替武器, 以球賽代替戰爭, 不是更好嗎?
海報左上角照片, 就是爭議性的上帝之手入球

Saturday, May 14, 2011

Order of adjective

Many adjectives can be placed before a noun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o avoid confusion and clumsiness, a
noun modified by more than three adjectives is not
recommended. The general rule for the order of the
different adjectives:-


Nature of adjectiveColourOriginMaterialPurposeNoun
ExampleBlackItaliancottoncasualwear


Note:
a. Adjectives not belong to the above categories
come before colour adjectives.

e.g. a big yellow cat with large green eyes.
e.g. a powerful brown sleeping pill.

b. First, last and next come before numbers.
e.g. Her first two husbands are expatriates.
e.g. In the next three days he could not sleep or eat.

Saturday, May 7, 2011

知行合一

從前,有一位小和尚要雲遊,可是半年過去了,還不動身。

方丈於是問徒兒: "你還要等甚麼?"

小和尚答: "這次離寺出去,可能會花很長時間,所以我要準備一下。"

方丈想想後說:  "好!  你既然想到這個問題,讓為師來幫你。"

於是方丈調動全寺僧人,為小師弟準備草鞋和雨傘,足夠未來半年使用。

轉眼間裝備已經多如山積,小和尚嚇了一跳。

於是對方丈說: "師父,徒兒背著這批行李,莫說雲遊取經,

就是要走出寺門,也會寸步難行。"

方丈回答: "徒兒別急,師兄們還在為你趕製幾台舟筏,待你途中渡河。"

小和尚聽了馬上向師父跪下懺悔:"徒兒受教了。"


小和尚領悟到甚麼呢?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知所想,不如實踐。


我們不否定做好準備,但不要忘記知行合一。

明代哲學家王守仁曰: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