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8, 2012

保家衛本土

先看清楚, 今次的主題, 並非保家衛國.

當全球化佔去現代社會大部份的比重時,

重談本土, 難免令人覺得有點封建排外, 甚至是反知識.

其實非也, 本土意識並非要對抗全球化,

相反, 是要補充全球化未能全面關照的地方.



全球化是世界各地亙相拉近, 分享知識,

動力是來自國際航運, 資訊等科技.

因此我們經常看到全球化下, 文化產品在巿場上組合和競爭.

如果期待本土文化佔上一席, 看不出有甚麼矛盾.


近來的新聞, 卻碰到主動排斥本土文化的事件.

廣州去粵語運動
2010年7月5日 - 廣州巿政協會議書面建議, 廣州電視台新聞或綜合頻道改以普通話廣播.

D&G 禁攝風波
2012年1月5日 - 尖沙咀廣東道名店職員, 表明禁止香港本地人在門外向店內攝影.

兩宗事件都出現很大的迥響, 甚至發展為大規模的社會運動.

雖然暫時告一段落, 但相信新聞還會有跟進.



個人意見, 香港, 粵語本土文化, 也擁有優越的地方,

先不要考據產品內容的仔細來歷, 可能有部份來自其他地方也說不定
1. 食物 - 菠蘿包, 雞尾包, 蛋撻, 叉燒飽, 蝦餃, 燒賣.
2. 飲品 - 普洱茶, 絲襪奶茶, 鴛鴦, 維他奶
3. 電影 - 許冠文周星馳式喜劇, 成龍動作片
4. 流行音樂 - Beyond, 陳奕迅
但這些都是和香港人共處好幾十年的人和事.

試想想, 看到法國人喜愛油畫, 日本人愛吃壽司, 有甚麼問題?

文化多姿多采, 首先受惠的就是旅遊業.



近期的雙非孕婦 (嬰孩父母都並非香港居民) 到港產子的論題,

相信可以跟外籍家傭居港問題, 用國際通用的法律方法.

例如: 入境處有權檢查婦女, 拒絕孕婦入境.

或者無法解決全部, 但起碼能夠處理部份.

最後必須要弄清楚,

保護本土文化, 不代表要排擠香港以外的任何外地人.

不要假借捍衛本土之名, 以任何惡名亙相指摘.

Tuesday, January 24, 2012

平庸領袖

據說, 曹操年輕時去看相,

被相士批為 "治世之賢臣, 亂世之奸雄."

在現代的民主社會, 一般都說成 "由人民當家作主"

政治領袖也會被稱為公僕, 大概也可說成 "臣", 也愈來愈平庸.
(至少, 看上去缺少了巨星的風範.)

矛盾出來了, 為甚麼太平盛世出現了,

賢臣不再來, 還是時辰未到?

要解拆這一點, 就要從民主制度入手.


緊隨民主制度的一步步的發展, 政客和官員多會加入政黨.

隨了認同政黨理念之外, 聚合而成的人材, 比較容易成立內閣.

而選民方面, 大概可以作以下的分類.
1. 順服某派理念, 按黨投票.  可以說為忠實選民.
2. 主張平穩, 並無喜愛黨派, 支持執政黨. 
3. 主張改變, 並無喜愛黨派, 支持在野黨.
4. 中間選民, 或可以說成政治取向不濃, 在乎改善生活.

不難理解, 前三種選民改變不易.

政黨多會針對第四種選民落墨, 爭取這批選民向己方靠攏.



而當社會趨向平穩時, 大規模的改革需求不高.

中間選民的取向, 往往成為選舉的關鍵點.

讓我們參考一些競選實況,
1. 美國 - 近幾屆總統候選人, 多針對向少數族裔.
2. 台灣 - 最近一次選舉, 兩位候選人都重點向年輕新選民宣傳.

既然競選雙方都靠向中間選民, 政綱就不能走向極端, 只有中庸.




最後應該問, 怎樣才算平庸?

讓我們再談今次的台灣大選,
(利益申報, 資料都來自香港傳媒)

候選人蔡英文算不上民進黨的元老, 黨內資歷不深,

背負陳水扁貪腐案污點下, 選票卻直追連任的馬英九.

成績看來不錯, 但看不到個人領袖魅力 (或者直接說星味).

她自認口齒不靈, 派出發言人徐佳青, 代為參與電視辯論.

如此安排, 算是我所認知的一次.


如果要在民主制度之下做一個對選 (Trade-off),

亂世出英雄, 治世出平庸.  你會做一個怎樣的抉擇?

Tuesday, January 3, 2012

電網分家

最近的新聞之中, 兩電加價也算得上熱門.

引來了一堆堆的名詞: 利潤成本掛鈎, 自然壟斷, 發電供電分家等等...

不如又來整理一下.




自然壟斷的形
 首先, 電力, 電話, 自來水, 鐵路等都屬於公共事業, 共通點是投資額巨大.

如果一律由政府負擔的話, 會被指欠缺效率.

但由私人財團負責, 卻又擔心只照顧人口密集地區, 造成幅蓋不足.

為了作出兼顧, 於是創造出一套監管制度.
1. 公共事業公司利潤和基建成本掛鈎.
2. 政府成立委員會和立法會, 監管基建內容.

說來說去, 壟斷就此形成.



電費高昂的背後問題
當兩家電力手持利潤成本掛鈎的尚方寶劍時, 問題有二:
1. 監管委員會對基建認識不足, 直接通過各個方案.
2. 更嚴重的是, 電力公司利用巨額借貸無限量擴充, 成本掛鈎政策就變成印鈔機
--> 由消費者付利息, 電力公司卻袋袋平安.



沉重的解決方法
實行電網分家, 將供電和發電功能分開.

聽上去有點抽象, 其實電話亙聯網等系統早已經採用.
(進入私人住宅網絡屬於電訊盈科, 但必須開放給其他寬頻公司租用.)

如此一來, 供電巿場就可以引入競爭, 降低成本.

聽上去簡單容易, 但實行起來就困難重重.
1. 由於公共事業合約一般都很長 (涉及大型基建)
英國就前後用了16年, 才初見成果.

2. 供電網的架構會變得愈來愈複雜, 導致不穩定.
美國加州就出現過一次大停電, 當時還以為是恐怖襲擊.

要解決這個問題實在不易, 但兩者之間, 似乎改變還是比原封不動較好.

亙聯網的費用, 不就是一個好成果嗎?